氣相色譜法經多年的發展歷史,現在已成為一種成熟且應用廣泛的分離復雜混合物的分析技術,在醫藥、食品、石油、環境等分析領域均得到廣泛應用。
氣相色譜法的出現和發展在分析化學乃至整個化學史上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了解其發展歷史及新技術新應用有助于更好的認識和運用氣相色譜法。
為此,儀器信息網特別制作了“‘解碼’氣相色譜新技術新應用”專題,并邀請氣相色譜儀主流廠商來分享氣相色譜儀最新技術及應用進展的看法。此次,我們特別邀請ASDevices全球副總裁/亞太區總經理朱瑋郁談一談氣相色譜儀新技術及發展情況。
ASDevices全球副總裁/亞太區總經理 朱瑋郁
儀器信息網:請問現在最先進的氣相色譜技術有哪些?您比較看好哪些技術?未來氣相色譜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朱瑋郁:氣相色譜的未來來自于傳感技術、樣品預處理和信號處理的相結合。目前,大多數GC生產商仍然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色譜分析,色譜技術的創新也都集中在色譜柱的分離度和檢測器的敏感度方面。
ASDevices在過去幾年的基礎技術投資中,為GC集成商帶來了新的工具。Epd(增強型等離子放電檢測器)傳感技術是第一個。目前我們已經引進了新的閥門,并且正在發布基于自有技術的新的樣品預處理系統。所有這些都結合了新穎的信號處理方法,這是色譜的未來。為了展示這些新技術的強大功能,ASDevices發布了新色譜應用解決方案:一個是半導體市場的痕量永久性氣體,另一個是環境空氣和氫燃料市場的痕量硫分析。對于半導體應用,我們使用樣品預處理技術來濃縮永久性氣體,同時放空氣體樣品基質,其優點是大大簡化了色譜系統,并采用我們的深度學習信號處理算法對色譜圖進行處理,可去除噪音,進一步提高了檢測限。這是ASDevices公司的未來,也是這個市場的發展方向。對于硫分析,我們采用了類似的方法。其結果是一種非?煽亢秃喕腉C方法,取代了傳統的PFPD和SCD的系統。
儀器信息網:請問制約氣相色譜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這些方面有哪些里程碑的技術革新?
朱瑋郁:目前,人們并沒有跳出傳統的框架思考,因此在色譜的研發應用方面還比較傳統。ASDevices在色譜領域已經有30年的經驗,擁有專利140多項。此外,我們對市場有非常廣泛的了解,并基于此開發了所有氣相色譜關鍵部件:閥門、檢測器、氣相色譜平臺、軟件、色譜柱、接頭,并利用其他市場的專業知識,引進新的方法及原理,于是就有了技術的創新。未來色譜領域主要的創新將主要來自于信號處理,這是下一個里程碑,也是我們投資信號處理和人工智能的原因。
儀器信息網:請回顧貴公司氣相色譜技術的發展歷程?當前公司主推的產品是哪些?技術優勢是什么?
朱瑋郁:在過去的三年里,ASDevices發布了許多創新產品,截至目前,我們在這個領域已經持續30多年進行新品的研發,這些新品在技術上都有重大突破。
Epd(增強型等離子放電檢測器)傳感技術就是一個例子,它以其靈敏度和多功能性成為一個游戲規則的改變者。例如,其在氫中的硫化物分析應用中就有著獨特的優勢。眾所周知,目前氫中的硫化物分析市場很火爆,現有的解決方案是以實驗室為導向的,而在工藝過程在線使用并沒有真正的解決方案。該市場硫化物分析的標準SCD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硫探測器,但遺憾的是,它并不能簡單的被使用,而且肯定不適合過程在線使用。SCD需要一個有氫和氧的熔爐,同時還需要維護,且所需的維護力度相當大。工藝過程在線的使用并不是由氣相色譜專家操作的,因此操作工需要簡單而實用的解決方案。我們的Epd技術已被證明可用于硫化物分析。僅需要氬氣、氦氣或氮氣等作為載氣,沒有要配置的參數,也不需要氧氣和熔爐,是一種即插即用的解決方案,對硫的敏感性至少與SCD相同。
除了這種傳感技術外,我們還引入了新的色譜平臺,且GC軟件還提供了許多其他平臺無法提供的高級信號處理方法。此外,我們的信號處理方法可以將檢測器靈敏度提高3倍。為了使氣相色譜可靠,我們引進了市場上非?煽康幕赑LSV技術的閥門。這種閥門在市場上使用壽命非常長,泄漏完整性很好,價格與傳統的錐形旋轉閥也具有競爭力。這是市場上另一個游戲規則改變者。
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我們還將發布新產品以補充我們的產品線。比如我們新的樣品預濃縮系統,它是基于ASDevices的創新PLSV富集和釋放閥研發的。該系統將作為獨立產品或iMov色譜平臺的附件提供。它可以大大提高樣品的富集性能,當與ASDevices的iMov色譜平臺集成時,它將是市場上非常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可用于許多領域,如環境空氣分析,石油化工,氫燃料和電子氣體。
第二個產品是名為ePid的新型PID檢測器。這項技術將克服與PID紫外燈壽命相關的問題。具體內容將于今年六月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 ©1999-2020,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所有頁面內容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復制